您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巴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规划信息

巴中市“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

2021-11-10 14:5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四川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草案)》《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主线,切实抓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专利申请6426件、累计专利授权2987件,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同比增长3.3倍、2.4倍。有效发明专利量达151件,同比十二五时期增长1.47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0.48件,同比十二五时期增长1.4倍。全市累计有效商标注册量11308件,同比十二五时期增长2.5倍。其中,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分别位居全省第二位、第五位。版权作品登记数量达11363件。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4项。

二、知识产权成果运用价值凸显。十三五期间,全市推进专利实施129项,新增产值8.34亿元,新增利税6416.05万元。争取省级专利转化项目11个,获项目资金160万元,11个专利项目转化促企业年增收5.15亿元,实现利税6592万元。引进转化科技成果32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62亿元。1家企业获省级专利奖,实现专利奖零的突破。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改革创新,累计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1.5亿元。通江银耳”“南江黄羊”“长赤翡翠米”3件地理标志产品经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联合有关权威单位论证,品牌价值分别达41.1亿元、32.9亿元、31.8亿元。平昌青花椒”“江口青鳙获国家2019年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地理标志的推广与使用带动全市近42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三、知识产权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四川七彩林科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全市首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成功培育8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5家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3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9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35亿元。成功建立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巴中分中心。新增酒类窖中窖复式发酵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建有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实验室2个。建有巴中市院士(专家)工作站23个,建有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个。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团23支,深入一线服务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难、专利申请难、维权举证难等问题500余次。

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印发《巴中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属地责任。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与重庆江北区签署知识产权框架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重点知识产权保护名录互认机制,共享知识产权信息库。通江银耳”“南江黄羊”“江口醇5个商标品牌纳入首批川渝知识产权合作重点保护名录。与广元、南充、广安、达州签订川东北五市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深入开展护航”“铁拳”“蓝天”“剑网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十三五时期,全市共查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852件,处罚款1152万元,其中,1件不正当竞争案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列为全国典型案例。各级法院共受理涉及知识产权类案件299件,结案率100%。巴中市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在2020年营商环境测评中位居全省第一。

五、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市、县(区)知识产权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集中统一管理。调整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机构,完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建立知识产权巡回审理机制,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巴州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南江县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建设。成立巴中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四川(巴中)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与维权援助中心,建立了12个非诉知识产权维权站(点)。组织开展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等集中宣传活动100余次,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机遇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产权作为地区特殊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之一,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成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格局和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知识产权的保护及运用有利于各国保持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地位,掌握发展主动权。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知识产权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对激发创新、打造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势头迅猛,专利、商标、著作权登记申请量飞速增长。

从四川形势看,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创新驱动新优势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加速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支撑力显著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及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

从巴中形势看,十四五时期,是巴中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深度融入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内部生产动能的突破期,是激活后发优势、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的追赶期。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打造三市两地一枢纽的重大支撑。

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不优、产业体系不强、动能转换不够、市场机制不活、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和制约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一是知识产权整体质量不高。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不断提升,但多而不优,重申请、轻使用、轻保护,有效专利维持率低、维持时间不长,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较少,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有待完善。运营机制不成熟,平台数量不足,转化渠道不畅,运营效率和效益不高,民间资本投入较少,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三是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待加强。知识产权取证难、周期长、效果差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仍存在侵权易发多发和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快速维权体系不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设滞后。四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人才紧缺。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运营及服务机构较少,有资质的专利代理机构缺乏。全市的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人员和基层监管执法人员力量薄弱,难以满足知识产权发展的需求。

综合判断,巴中市知识产权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需加快知识产权发展脚步,助力省级创新型城市的创建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产权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引领,以强化对创新发展的保障为主线,以培育特色地理标志和产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探索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聚焦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坚持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为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引领。强化战略导向和规划引领,聚焦融合发展,加强横向协同和上下联动,构筑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知识产权新优势,着力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坚持质量优先。积极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实施商标战略推进工程,实施版权兴业工程,实现知识产权高水平创造,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

——坚持市场主导。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创新载体,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服务。

——立足巴中特色。聚焦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坚持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立足巴中市资源优势,坚持总体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推进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加强特色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扣巴中再次创业的历史新时期、后发赶超的关键突破期、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知识产权发展全过程,奋力实现知识产权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好助推巴中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节  总体战略

聚焦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坚持“13510”的总体战略,即:锚定一个发展目标,重点布局“1+3”产业,健全五大工作体系,落实十个重点工程,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制度机制,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锚定一个发展目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服务能力、保护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地理标志发展数量保持全省前列,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市。

重点布局“1+3”产业,知识产权向文旅康养产业”“食品饮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布局,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优农强工,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构建完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优化知识产权全链条制度设计,提升知识产权转化效益。

健全五大工作体系,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五大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转化能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增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水平,推进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落实十个重点工程,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强区强县建设工程、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文旅品牌培育工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工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重点工程、知识产权管理效能提升工程、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提升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25年,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创造质量、运用效益、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市。

­——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明显提升。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商标品牌战略促进工程,新增多个高价值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优质地标。到2025年,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083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1.5万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量超45件,版权作品登记数达1.4万件,贯标企业数量达10家。  

——知识产权运用成效明显增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资入股等金融作用更加凸显,流转更加顺畅、转化运用效益显著提高,价值实现渠道更加多元化、体系化。专利密集型产业、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到2025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金额达到3亿元。持续实施一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和增收致富经验。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持续优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作用有效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快速维权援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基地2个,全市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超过97%,全市知识产权司法案件、行政执法案件按期结案率超过90%,全社会知识产权认知度超过70%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服务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搭建一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机构达10家以上,服务从业人员水平大幅提升,营业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建成1—2个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

——知识产权人才有效聚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完善,推进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及社会教育,加强市知识产权智库建设,优化知识产权职称评定,吸引知识产权人才落户,形成一支规模较大、结构较优、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具有执业资格的知识产权律师、代理人不少于10人。

巴中市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单位

2020

基期值

2025

目标值

1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0.077

0.083

国家规划指标

2

知识产权质押累计融资金额

万元

15000

30000

国家规划指标

3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

96.66

97

国家规划指标

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覆盖率(包括信息服务、维权援助)

%

10

>60

省规划指标

5

非诉纠纷解决机构覆盖率

%

12

>80

省规划指标

6

商业秘密保护基地

1

2

省规划指标

7

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复判息诉率

%

90

>90

省规划指标

8

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

11308

15000

特色指标

9

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量

42

45

特色指标

10

农产品地理标志拥有量

5

6

特色指标

11

版权作品登记数

11363

14000

特色指标

12

贯标企业数量

5

10

特色指标

13

知识产权司法案件

行政执法案件按期结案率

%

90

特色指标

14

社会知识产权认知度

%

70

特色指标

15

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数

1-2

特色指标

16

知识产权律师、代理人

10

特色指标

第三章  重点工作

 

第一节  激发全市创新创造活力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潜能。鼓励企业加大产业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科技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核心产业专利布局,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储备,指导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地标优势企业突破专利瓶颈掌握核心专利。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奖励制度,提升企业技术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更多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

 

专栏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工程

培育知识产权强企。推动巴中市龙头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中加强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等级认证制度。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对外投资等活动中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到2025年,全市贯标企业数量达到10家。

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激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施中小企业品牌提升工程,打造优势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品牌梯队。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组合效应,培育一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提升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激发高校与科研机构创造力。推行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平台科技论文发表知识产权自愿审查制度。推进科研成果收益权、处置权改革,充分保障高校及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后知识产权创造、转化团队的收益权。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实现特色产业的技术开发利用和成果高效转化。支持高校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集成攻关,突破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知识产权。加大对高新企业内部研究所、地理商标研究机构的支持,推动科学研究所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地方标准。

三、建设知识产权强区强县积极推进巴中经开区创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支持平昌县、通江县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开展知识产权入园强企行动,培育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深入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培育工作,着力打造并申报一批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组织全市企业参加贯标培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贯标工作。加强专利信息运用,加强国内外知识产权布局,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专栏知识产权强区强县建设工程

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推行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产品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由点及面带动全市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知识产权强校强所。在高校、科研院所中推行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在机构、制度、人员等方面予以强化,引导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掌握核心专利技术。

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在恩阳临港工业园、南江黄羊现代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科创中心。在巴中经开区建立市科创中心,集聚巴中本地优势企业研发平台,实现对全市创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健全专利导向产业机制健全专利导向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统计监测体系,加大政府采购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作,引导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工作,在重点领域合作中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支持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发展,推动形成高价值专利,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侵权监控和风险应对机制。引入有实力的专利代理公司,在巴中设置分公司或办事处,为巴中企业提供专利申请配套服务。

 

第二节  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质量

一、加强重点领域专利布局围绕巴中市“1+3”产业,向文旅康养产业”“食品饮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进行专利布局。鼓励食品、农业、牧业等传统产业围绕产业数字化强化专利布局。聚焦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秦巴山区特色现代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强专利产出。瞄准农产品精深加工、种植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产业开展前瞻性研究,加速形成高价值发明专利和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组合,促使全市知识产权量质齐升,缩小与省内先进市(州)的差距。

二、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促进知识产权提质增量,继续落实省级专利扶持奖励政策,健全高质量专利激励政策集聚创造资源,鼓励各类创新平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加大对国内外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等产业研发项目的吸引力度。深化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精尖创新创业团队,为知识产权创造提供源头活水。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发明专利奖补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创造,支撑具有巴中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专栏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

优化高价值专利孵化环境。提供重点产业高价值专利导航服务,建立以转化运用为导向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优化高价值专利考评机制,引导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与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完善高价值专利激励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及科研院所进行高价值专利及专利标准的研究,指导企业内部建立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对创造、运用转化高价值专利人员予以鼓励,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构建高价值专利服务链条。建立健全高价值专利交易、科技创新、技术信息资源等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促进高价值专利创造、流通、转移和转化。

提高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水平。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专利代理人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人才。引入企业在专利和注册商标等权利申请、知识产权维权、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方面的服务机构。

三、加强地理标志培育充分发挥全市资源优势,围绕全市优势特色农(含粮油)产品,强化地理标志培育。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原则,深入推进 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积极推广运用公司+农户+地理标志+基地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和帮助涉农企业和业主注册地理标志,培育一批具有原产地特征的名、特、优、新、稀地理标志。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地理标志,并在法规政策指导、技术标准规范、申报程序指导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依托现有地理标志发展基础,大力培育绿色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地理标志龙头企业。遴选地域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引入现代化品牌运营机制,提升地理标志影响力,带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专栏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开展地理标志挖掘培育。指导开展平昌青花椒”“通江枳壳”“恩阳川佛手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各县(区)全面开展辖区内特色地理标志的调查研究,遵循培育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对条件已经成熟的地理标志,发挥跟踪服务协调作用,指导做好申报材料准备;对尚未达到申报条件的地理标志,针对现存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力争各县(区)新增1—­2件地理标志,地理标志发展数量保持全省前列。

完善地理标志标准体系。加快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引领,公开征集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需求,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各环节的企业标准,加快推进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领域标准制修订,保障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和品质。

实施地理标志品牌战略。以发展农产品品牌为重点,举办商标品牌推介、产品产销对接等线上线下活动,积极拓展地理标志品牌营销渠道。用好互联网新媒体,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提升本土品牌知名度,支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驰名商标认定,推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

推广地标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知识产权党员专家服务团送服务到基层活动,定期进驻企业宣讲地理标志专业知识和运用案例。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村集体发展试点工作,组织召开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经验,真正实现培育一个商标、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实施 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引导服务企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华老字号”“天府质量奖等。借助中国品牌日等活动,推介塑造巴食巴适品牌形象。持续提升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公用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做强巴州道地药材、恩阳芦笋、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平昌青花椒等特色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用好用活地理标志,提高地理标志转化效率,打造助力乡村振兴金字招牌

五、加强文旅品牌建设依托国家级和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打造一批四川艺术乡村。挖掘潜在资源建设产业园区,形成文旅方阵。深入挖掘古色、红色、绿色、特色等潜在资源,构建文旅产业新格局。深化与古蜀道沿线地区、泛巴区域合作,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度融入川渝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文脉人文旅游等发展布局,加快建设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擦亮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五张金字招牌,大力推进文创产业发展。打响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三张名片,深入挖掘巴文化、红军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引进培育壮大一批文化创意企业。

 

 

 

专栏文旅品牌培育工程

打造文化和旅游品牌。依托南江县光雾山镇、通江县诺水河镇等7个乡镇,组建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内陆养生福地,做优生态旅游,高品质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色文化资源,做响川陕苏区首府红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巴中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打造巴中特色文化精品。建设一批集文创产品研发、展示、消费、直播等为一体的文创街区和集聚区,大力开展原创设计和产品研发,打造文化精品IP。加大巴中有礼系列商品研发力度,促进文化创意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投放,带动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实施品牌行动。推动三名两标展示中心建设。加大光雾山”“巴山民宿”“巴中枣林鱼”“南江黄羊”“巴山背二哥”“巴中有礼”“巴山剪纸等旅游、餐饮、物流、文创重点品牌的推广力度,提升影响力、竞争力。举办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巴人文化艺术节等品牌节活动,设立巴中品牌云上展厅,组织县(区)和相关行业部门集中开展品牌展示推介。鼓励企业参加品牌博览会。

 

六、持续推进版权兴业进一步健全版权登记网络。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创作等以版权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工艺品生产、工业设计等对作品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帮助企业建立版权创新机制和版权保护制度。支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游戏动漫等经营机构打造精品,做大做强。鼓励文化创意领域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用版权保护创新成果,加强文化创意品牌开发和建设,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效益

一、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政策激励,按规定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做好知识产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格局。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引导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着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

二、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和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做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申报指导。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资产评估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扎实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建立融资需求企业名录,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力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深入推进。鼓励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混合质押和保险,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持续探索优化内部评估体系,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合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提质,对特定的知识产权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有力支持巴中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

三、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支持市场化、多元化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培育知识产权专业化运营机构,促进知识产权资产的市场化配置与交易,提高知识产权使用效益。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引进、改造的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开发知识产权融资专项金融产品。推动专利与标准融合,支持一批能够有效支撑产业升级发展的专利运营项目。

 

专栏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工程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加强对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投资。

开发知识产权专项金融服务产品。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资本化及投贷联动试点,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产品。

健全知识产权评估机制、知识产权流转机制及风险缓释机制。建立银担合作、银行和基金合作、银行基金担保多方合作等模式。支持辖区内银行机构加强融资产品服务创新,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交易流转、风险收储机制优化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推进专利价值评估工作。加强专利价值分析与应用效果评价工作,加快专利价值分析标准化建设。

 

第四节  凝聚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一、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重点打击链条式、产业化和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犯罪,严格执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入罪标准,进一步加大刑事打击力度。严格执行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依法惩治不法侵权行为,提高侵权成本。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建立知识产权法庭,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建成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体系。畅通知识产权非诉案件审查绿色通道,完善非诉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质量和效率,提升公信力。

二、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执法专项行动,对重复侵权、恶意侵权及其他严重侵权行为从重处罚。加大文化市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重点推进网络表演、网络音乐、网络动漫市场的规范整治,严肃查处侵权盗版和进出口侵权假冒行为。加强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明确网络平台主体责任、跨境电商和电商直播平台法律责任,严格实施网络平台属地管理。依法查处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假冒侵权行为,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各类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的调查、登记、评审工作标准化流程。依法查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打击仿冒混淆等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增强系统保护能力。建立部门协作执法机制和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制度。开展好知识产权侵权假冒两法衔接工作,强化重大案件联合查办和移交,形成打击违法犯罪合力。推进社会共治,鼓励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自查机制,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志愿者制度,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保护治理。

四、加强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开展市内外跨区域联合执法,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线索移送、调查取证、执法协查、结果互认及信息共享的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全面落实《川渝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川东北片区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破除制约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障碍,加强知识产权特色项目互助、商标品牌建设协作、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构建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

五、推动纠纷多元化解决。建立司法与行政、仲裁、人民调解等相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巴中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非诉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作用,构建预防+调解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调解机制,支持非诉纠纷解决机构建设与运营,优化知识产权公证和调解服务。

六、强化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强化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防范,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和纠纷应对能力。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工作。支持构建专班服务、人才培养、宣传培训、资金支持、信息支撑为一体的海外维权援助服务模式。加强海外维权援助资源与信息共享,建立维权援助内外联动工作机制。

七、加强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强化知识产权信用监管,及时归集知识产权司法审判、行政裁决、行政处罚和抽查检查信息,按照失信等级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建立知识产权故意侵权、恶意申请等严重失信名录,向社会公布。完善知识产权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落实国家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的有关规定,依法依规限制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申请企业上市辅导备案、招标投标、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等,加强对失信主体的监管,推动相关信息在融资授信等领域应用。

 

专栏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重点工程

昆仑专项行动。按照全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工作统一部署要求,将假冒品牌烟酒、知名品牌服装、食品药品等违法犯罪,以及侵犯巴中地方特色知名品牌商标权和专利权、侵犯企业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的商业秘密等违法犯罪作为打击重点,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春雷专项行动。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场所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侵犯涉外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对通江银耳”“南江黄羊等地理标志加强侵权风险监控,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严格依法查处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行为。以江口醇”“小角楼等知名白酒企业商标专用权保护为重点,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衔接,严厉查处侵犯酒类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整治专利领域违法乱象、严厉打击市场混淆、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铁拳专项行动。强化重点商品、实体市场、电子商务、申请环节执法,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专利、侵犯地理标志以及恶意申请商标注册等违法行为,市市场监管局对各县(区)查办重大案件、典型案件开展督查督办,并适时对铁拳专项行动进行指导调研,并将县(区)行动开展情况纳入双打工作考核,统筹考评。

蓝天专项行动。打击无资质专利代理行为、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专利代理挂证行为和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行为,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通过主要媒体、市场监管局门户网站等,向社会公众公开蓝天专项行动主要内容,鼓励社会举报投诉专利代理违规违法行为。

剑网专项行动。加大版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视听作品、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在线教育等领域的侵权盗版行为,着力规范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知识分享等平台的版权传播秩序,持续巩固网络、动漫、网盘、应用市场等专项治理成果,不断提升版权管网治网能力。

第五节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措施

一、增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效能持续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积极探索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力量整合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协调有力、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到位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制。加强各县(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建设,重点完善知识产权试点县(区)、产业园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二、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政策导向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政策导向从激励创造数量向激励创造质量、有效转化运用和严格保护转变,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投资、贸易、科技、金融、文化等政策的深度融合,放大政策效应,更大程度调动全社会参与知识产权工作的积极性。扩大专利资助范围,创新知识产权资助模式。大力发展富硒、有机农业重点培育茶叶、

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聚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做大做强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

推进石墨、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

三、推动企业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大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和试点示范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立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促进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过程。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推动建设一批地理标志、食品加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道地药材主导品种良种良繁基地,推进特色品种提纯复壮,探索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模式,开展标准化种植推广。

四、加强中介机构与人员监管力度探索建立行业信誉评价信息发布制度,对模范遵守商标、专利代理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服务优质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进行宣传推介,树立正面典型,对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强化日常监管,严厉打击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依法驳回一批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行为。依法依规查处无资质专利代理、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非正常申请、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序开展专利、商标代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规范经营自律倡议活动,推动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建立具有约束性的服务评价机制。

 

专栏8 知识产权管理效能提升工程

深化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开展知识产权春风行动,继续开展知识产权党员专家服务团送服务到基层活动,主动对接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咨询方案。

加强对专利服务机构的监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商标、专利代理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商标囤积和恶意注册行为。

 

第六节  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一、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市、县(区)、园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提升巴中市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服务能力。争取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巴中)受理窗口,推动商标业务受理窗口一窗通办一站式服务。支持各县(区)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集中在工业园区、试验示范区、商贸集中区、小微企业创业园区等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维权站点。强化知识产权业务和服务资源的融合,加强商标、专利、版权、地理标志等申请咨询服务指导。

二、建立规范的系统化服务网络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系统规范、支撑有力、协同高效的巴中市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以知识产权服务网点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重要节点,推进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建设。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效能,积极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专业领域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分层分类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节点、网点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能力。充分发挥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站等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络(点)作用,深度融入国家、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

三、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把握数字政府改革机遇,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接省级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互联网SaaS平台思路,建立巴中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统筹管理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合作共建区域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施研发项目,积极对接巴蜀科技云服务平台,以合作的力量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创新。

四、积极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积极培育本地知识产权维权及评估等服务机构,鼓励本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业务优化升级,引导本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转变。扶持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代理、信息与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集中管理、委托管理等服务。积极吸引省内外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巴中,实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规模化发展。强化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监管,坚持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并行,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范化经营。

 

专栏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特色、优势产业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平台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内容板块,切实提高平台运行成效。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库。定期对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评估,建立红黑榜,将红榜机构纳入品牌服务机构名单,定期发布,供企业参考选择。

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服务。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联系与合作,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全市高新技术创新主体提供预警与风险发布等公益服务。

 

第七节  构建人才智力支撑体系

一、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进一步激发从业人员活力,做好服务支撑。推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向高端化和高质化方向发展。建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培训体系,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企业家、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人才等类别组织开展培训,提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结合企业需求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工程师、专利信息分析利用、知识产权总监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等特色培训,加快培养综合性和专业化相组合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

二、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育载体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执法、司法、研究、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高校开展人才培育政校企合作,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牵头,经济和信息化、科技、教育、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体系。

三、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人才互动,引导人才向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和产业流动。优化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政策,大力实施巴山优才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引进,面向全国招揽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紧缺人才、拔尖人才。建立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库,发布知识产权人才供需信息,推动知识产权人才优化配置。

专栏10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

 加快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培养。引导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同类竞争、形成特色。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评价体制机制,加快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提升知识产权人员业务能力。推荐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到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跨国公司进行交流和培训,加强岗位实践,培养一批来自企业的实务人才和服务决策的研究人才。

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围绕“1+3”产业体系需要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公布人才需求清单,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实现人才政策叠加,加大力度精准引进一批高质量人才。

 

第八节  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

一、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专题活动,加强知识产权公益宣传,提升知识产权工作舆论宣传覆盖面。大力表扬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知识产权工作的热情。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等时机开展集中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形成宣传合力。开展知识产权五进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二、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保护示范镇(街)、示范园区。鼓励学校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切实加强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继续鼓励引导高校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建设,面向广大学生开设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辅修课程。定期开展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分享大会、交流学习会议,对专利信息分析、产业导航、创新研究和知识产权运营等特色服务项目进行交流。加强知识产权公益宣传,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三、加强品牌文化宣传力度整合全市人文、品牌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宣传推介活动。支持举办巴中创客大赛”“巴中杯创业大赛,评选巴中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巾帼双创之星,开展巴中双创故事汇”“创客精英训练营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具有巴中特色的本土化知识产权创造文化。组织开展讲好巴中知识产权故事,通过在省内、市内主要媒体进行专题系列报道,拍摄专题片、制作大型展示牌等宣传巴中好山好水”“好人好物品牌形象。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领导。各县(区)、巴中经开区、文旅新区、市级相关部门要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定期开展工作评估。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要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推进情况,确保规划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第二节  强化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联动各地各相关部门,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制定落实规划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拟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年度重点工作和任务,制定推进措施,加强协作配合,形成规划有效实施合力。

 

第三节  强化资金保障

按照现行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市及各县(区)、巴中经开区、文旅新区要将用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促进等方面的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并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提升、管理运营、投融资服务、优势企业、密集型产业和保护环境优化、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拓宽知识产权投入的资金渠道,创新投融资体制,引导全社会大力增加知识产权投入,形成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投融资格局。市及各县(区)、巴中经开区、文旅新区要加强知识产权资金的使用监管。

 

 第四节  加强总结评估

建立关键指标评估体系,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研究改进规划实施工作。开展知识产权支持引导政策实施情况和落实效果的调研督查工作,及时调整政策,积极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完善知识产权数据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十四五规划实施主要指标的跟踪监管,引导知识产权工作科学有序推进,推动规划工作任务按时间进度保质保量完成。


名词解释

 

三市两地一枢纽:三市即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两地是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一枢纽即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名两标:知名产品、知名商标、知名企业和地理标志、假冒伪劣商品标本。

知识产权五进:进企业,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网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